2017年09月09日 联系我们

镇水兽与西压桥

2016-01-22

  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石雕展区,有一红砖砌筑的桥拱,在桥拱的中央位置嵌着一石质高浮雕水兽,双角,项鬣分披,双目圆瞪,前肢匍伏,屏息怒视,蓄势欲起,似欲扑捕兴风作浪的怪物,保护河道的安宁。这就是俗称的“镇水兽”,元代称为“螭”(音chi,一声)。相传它是龙的一种。旧时,人们常把镇水兽刻于桥栏板柱头或拱顶石上,祈求镇慑洪水,求得太平。我们从这具石雕水兽的生动造型,不难看出当年的能工巧匠的艺术匠心和高超的雕刻技巧。

  专家介绍,这件石雕镇水兽原置于什刹海与北海公园后门相联接的西压桥上,位于桥北侧拱顶石中央。桥为明代建筑。

  据北京市文物工作队1963年撰写的《北海及团城勘察报告》中记载:“西压桥全长67米,为单孔石拱桥,桥券宽4.4米”,是玉河水流入皇城的一座重要桥梁。

  早在元代,大都城有两条水道,一条是由高梁河、海子、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;另一条是由金水河、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。通惠河的开辟,实现了南粮北调,使江南的粮船可沿通惠河经今天的南河沿大街驶入积水潭。资料记载,当年这条水道极为繁荣,积水潭一带帆樯林立,商号栉比。这在北京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到了明代,皇城开始扩建,水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积水潭的水面大大的缩小了,皇城的北墙扩建到了西步粮桥之上,于是人们称之为“西压桥”。

  据《京师坊巷志稿》记载:“地安门外西城根有一西步粮桥,俗称西压桥,以皇城跨其上也。”《燕都从考》亦称:“自地安门外循皇城而西,为西压桥。”《顺天府志》云:“西步粮桥俗称西压桥,以皇城跨其上也。玉河水由此入西苑。”建国后,西压桥桥面改为柏油路,1972年明河改为暗沟,桥基拆除,镇水兽刻石由北京文物研究所收藏,现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出。

  (转自明晓艳《镇水兽与西压桥》。)